《小时代》电影推出之后,攻击这部电影的评论矛头都指向电影输出的廉价价值观。我以为,这不但是吐歪了,大概也是吐错了。
这部电影我鼓足勇气看了第一遍之后,有些地方第二天又看了第二遍,当真没看出郭敬明在有意识地输出拜金的观念。让主角衣着光鲜,追求物质享受,刻意体现出一种富丽浮华气息的电影其实很多,《小时代》甚至还没摸着门,上流社会的奢腐,我虽未亲见,但绝逼不是这样(参考《红楼梦》)。电影里的这些个女孩子,靠写稿,靠炒股,靠美术,靠机灵,其实都算有所追求有所专长,通过正常手段赚钱享受物质,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好责难,电影里也丝毫没有透露出这群年轻人的终极目标仅仅就是这些。
可能郭敬明在成为老板之后推出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意为主角们打造出一种会享受有品味的姿态,媒体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刺激下又推波助澜大大夸张了这些元素,于是所谓拜金成为郭敬明的一个标签,再也难以拿掉。可是反过来说,这些对追求物质的女孩嗤之以鼻的人,又有多少在潜意识中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呢?我一直以为,如要有说服力地鄙视追求物质的行为,自己至少要在平均线以上,淡泊名利,大概也要有名有利之后才有说服力,不然只是一种不识时务的迂阔。社会情势如此,你我都无可奈何。何况郭敬明本人从普通农村起步一路折腾到今时今日,虽然在写手(作家?)的根本价值上有污点,但是身家估计比很多表面光鲜的中国企业家干净很多,其实算是个挺“励志”的商人,这种经历和所谓拜金价值观就不合拍。所以廉价价值观这种帽子,对《小时代》来说,一点杀伤力都没有。
可是这部电影依然浑身槽点。
情节散乱,转折突兀,主线微弱,能够调动非粉丝观众情绪的冲突几乎没有,演员的表现几乎没有一个能体现出演技二字。我能分明看出来的,只是导演在那里挖空心思玩弄镜头,妄图让每一个画面都要如同杂志封面,让每一个演员都靓丽无比。很多地方因为铺垫太少,我总是只能通过郭总用力过猛的镜头来判断,嗯,大概此处观众应脾胃抽搐,可能这里粉丝应热泪盈眶,比如天台姐妹聚酒,比如桥上赤脚飞奔。
我猜测郭总在写小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也曾经意淫过许多镜头,可是写手脑中的影像必然是支离破碎的,电影的画面语言和小说的文字语言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方式,郭导应不熟悉前者,于是用生疏拙劣的技法让可能生动的故事变得无比生硬,最终这个电影就好像是从他脑内直接提取出来毛片一样。这些都应归结于郭导的有心无力。
据说他的初衷是自己拍出来的电影至少会最接近小说原本所要表达的含义,可是啊,成功的小说改编电影,从来都不会是最接近原著的,甚至很多都是背离作者原意的。嘴边的例子就不说了,说出来感觉像拔高了《小时代》这个小说。
对于《小时代》票房上的成功,业内的人士大可看开点,不服气的时候看看图书畅销榜,那可是早就被“外行”搅得翻天覆地了。不好的东西,终归是不好的,即便是粉丝也不会一直脑残是不是?